查看原文
其他

走近2015“感动中原”年度教育人物——梁声翕

2016-04-01 新媒体协会 河南师范大学

日前,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河南省教育厅组织的全省教育系统2015“感动中原”年度教育人物揭晓,梁声翕老人获此殊荣。


梁声翕是河南师范大学一位退休校医。从1996年开始至今,她用自己为数不多的退休金,不断资助我校贫困大学生,累计已达5万元。20年来,她资助的那一届届贫困大学生中,已有7名考取了研究生,目前仍有3名大学生在按时领着她提供的补助,安心地在校园里念书。她还曾向新乡市慈善协会捐款3万元……


这位2015“感动中原”年度教育人物、新乡市“爱心大使”,被学子们称为“梁奶奶”的梁声翕,究竟有着怎样一段荡气回肠的故事?




梁声翕居住在河南师范大学家属院中一栋破旧的小楼里,42平方米的简陋房间内,墙壁微微泛黄,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通往卧室的过道里,放着一张已辨不出底色的旧桌子。卧室内,一张大床上仅放了两条旧被子,一张旧圆桌上堆满了药瓶。家中稍微值点钱的大概就是一台老式冰箱和一台18英寸的电视机。


一直吃的是粗茶淡饭,一直穿的是朴素的衣服,一直想的却是那些校园内发愁如何完成学业的贫困学子。


“您自己过的生活看着并不富裕,为什么还要资助别人?”


“我无所谓,能吃上饭就行。只要孩子们能够不为生活发愁就足够了。” 梁声翕这样回答大学生记者。


梁声翕不太愿意提起自己所做捐助的详细信息,“那些其实不算什么,不要弄得那么张扬。”但是提起自己帮助过的孩子们,梁声翕一下子有了精神,可以看得出,她为他们的成功感到骄傲。谁在校园中得了什么奖呀,谁考取了公务员呀,谁参加了工作后像她一样用自己的工资资助贫困学生呀……她如数家珍。




“你看,” 梁声翕拿出一个包裹得规规矩矩的相册,小心翼翼地打开:“这个是我资助的第一个大学生,现在已经研究生毕业,在厦门附近一家私立大学教学;你看,这个漂亮的宝宝,是我资助的一个学生的孩子,她大学毕业后生活也很幸福;这张是孩子们和我的合影,孩子们围在身边,感觉真是太好了……”


相册里的每一个学生,梁声翕老人都记忆犹新,因为这些孩子都是她的希望。她资助他们,就是觉得他们的生活不容易,并不图任何回报,只是希望有一天,在他们有能力时,把助学的接力棒传下去。


梁声翕动情地说,她经历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那时候就是因为我们国家不够强大,我们差点儿当了亡国奴,那种滋味真是太难受了!如果我们的国民素质提高了,国家强大了,就不会再被别人欺负了。

她无儿无女,但学子们都叫她“奶奶”


1933年,梁声翕出生在信阳市潢川县。她14岁离家到汉口求学,1950年到重庆,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二野三分校的一名学生,从此踏上了军旅生涯。1950年,梁声翕考上了川东军区卫校,也就是现在的重庆医科大学。


“那个时侯,我们都是住在当地的老乡家里,条件十分艰苦。砖块当凳子,膝盖当桌子,没有课本就像听天书似的。但是学习气氛特别好,大家在一起都是互相帮助!”回忆起自己的青春岁月,梁声翕的脸上满是幸福。


她说,那时候,同学们一整天只有一个小时的课外休息时间,其余时间都要学习,虽然很累,学习很紧张,但是大家很开心。“那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好,自己的东西借给同学们随便用,就算是用坏了也毫无怨言。我们在一起只是比学习,班和班比,排和排比,成绩提高得特别快。”


梁声翕还告诉大学生记者,1937南京大屠杀,当时她只有四五岁,一家人那时就是在南京,从那个可怕的环境中逃了出来。经历了那时候的一切苦难,吃苦也习惯了,但是,她不想让别人再苦下去。


“1948年,我曾考上一所师范学校,由于当时兵荒马乱,没能上到头,所以我知道想上而上不成学的焦急和无奈,后来,我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同学们相互帮助的温暖,所以,我要尽力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们完成学业。虽然我的帮助不能让他们富裕,但多少能解决一点点燃眉之急。”


数据显示:2007年以前,梁声翕每月资助大学生50元,占总工资的十分之一。2007年年底,由于物价上涨,她把每月的资助额提高到70元,可是没有人知道,她每月的退休金并没有涨。为了保护孩子们的自尊心,她为受助的学生们开了帐户,每月退休金一发下来,她就将钱划拨到孩子们卡上。“只希望孩子们好好学习,不要因为钱心里有负担,等毕业了,有条件时多帮帮有困难的人就足够了。”

她体弱多病但精神崇高




年轻时,她患了骨结核病,至今每月仍有不少资金花在医药上。“我身体一直不好,曾经低烧连续十年,结核病也已遍布全身,压迫了脊椎,髋关节等,所以行动都很不便。”


如今她已是83岁高龄了,平时很少出门,那些受她资助的同学和知晓梁声翕感人事迹的好心人们经常来看望她,帮助她做些家务活。而当新乡市慈善协会要向行动多少有些不便的梁声翕提供帮助,找人照顾她时,她却婉言拒绝了:“要你们有工作的人来照顾我这个没事做的人,我感觉过意不去。”

人类最崇高的行为是奉献

 人间最温暖的力量叫关爱


2008年5月份,梁声翕两次向新乡市慈善协会捐款3万元,用于贫困家庭白内障患者的“复明工程”。受到资助的22名患者全部是因为家庭困难看不起病而常年受到白内障困扰的老人,经过手术,他们都已重见光明。


当年12月26日,新乡市慈善协会为梁声翕颁发“爱心大使”奖牌。


梁声翕说,“我老觉得自己没做什么,只是觉得自己曾经是个医生,愿意为生病困顿的人们尽一点绵薄之力罢了。”


和梁声翕打过交道的人都知道,梁医生对自己是很“抠”的。很多年了,她没有增添过新衣服,她说旧衣服穿着舒服。多年没有下过“馆子”,她说饭店的饭菜太油腻,还是清淡的好。没有打过出租车,老人常对人说,国家对老年人优待,乘公共汽车不掏钱,年轻人还享受不到呢。


 梁声翕退休后,本可以过轻松舒坦的日子,但她却没有这样做,而是成为了新乡市慈善协会会员,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她自费购买药箱、听诊器等常用医疗器具及药品,坚持主动上门为家属院的老人量血压,义务为学生治病。老人无儿无女,本可以把钱拿来请人照顾自己。但她从来不请保姆,“请保姆的费用太高了,还不如省下些钱留给更需要的人。”   


她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情有独钟,对那些需要帮助的贫困的人伸出援助。但清贫的她愿意,她快乐!


其实,梁声翕简陋的家里也很温馨,墙壁上张贴着年画,还有她与受助大学生的合影。每当有受助大学生毕业,或是他们回母校看望奶奶时,都会合影留念。她常说:“想他们时,一看到这些照片,我浑身就来劲儿。”大学生记者采访当中,梁声翕还拿出纸和笔,要大家一一在上面家签名留念,她高兴地翻看着我们的留言,觉得那就是她的财富。

最年长的义工,最彻底的奉献


事实上,老人所做的令人感动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1998年的7、8月间,我国一些地方遭受了严重的洪涝灾害,老人拿出自己积攒的1000元钱,寄到了国家民政部的账户上。


2008年1月我国南部发生严重雪灾,她又把省吃俭用攒下的2000元钱捐给了灾区。5.12汶川大地震同样牵动着她那颗善良的心,这位75岁的老人再一次将手中仅有的1100元钱全部捐给了灾区。她一直坚持用自己微薄的退休金为社会奉献爱心。


“我生长在抗日战争年代,深知帝国主义的残酷,弱国人民的无奈,我对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生活幸福,极其渴望,愿为此尽一点微薄之力。”大爱无言,润物无声。朴实的话语,平凡而又伟大的一个个举动,感动着每一个大学生记者。


“只要对后人有益的事情,我都愿意做!”梁声翕的话语掷地有声,灿烂炽热!


“我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普通的一个兵,是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员,是中国民主同盟的普通盟员,是最基层的老百姓,我没有子女和后人,这么多年,有好多次病情严重,多亏河南师大医院的同事、学校的老师及众多好心人的照顾,我才活到今天。我所做的这些,也算是对社会的一点回报吧。”


新乡市慈善义工大队队长王鹏娟告诉大学生记者:“2009年,梁声翕老人主动要求参加新乡市慈善义工大队。义工队原本要求年龄在16岁到60岁之间,但她当时已是76岁,她还坚持同大家一起工作。可以说,她是我们新乡市最年长的义工,也是最感动人的义工!”


2010年春,老人又住院了,危重之际,表达了三个愿望:


第一个是百年之后捐献遗体


2003年4月梁声翕与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联系,身后捐献自己的骨骼,用于教学和科研;


2007年她又与河南省眼科研究所眼库联系,坦然地立下遗嘱捐献眼角膜,用爱心之举,留给他人光明;


2012年年底,梁声翕到新乡红十字会办理了捐献自己身后躯体的全部手续。繁琐的手续办理完,老人长出了一口气,自己的愿望,终于能够实现了!


梁声翕边笑边说自己唯一一个遗憾就是不能捐献器官,不能救那些病人,因为自己的器官根本找不出一个健康的了。


第二个是钱不留一分,全部捐给贫困学生


梁声翕老人在遗嘱中嘱托将自己的房产等身后遗产,部分捐给所在的民盟河南师范大学基层委员会,剩余部分仍用于资助贫困大学生。




2013年8月2日一大早,梁声翕老人就等在银行门口,准备将十万元的全部积蓄取出来,交给学校,以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


“这两年我觉得病情越来越严重了,已经不能每个月去银行给学生们转钱了,但这些钱是我很早都存下来的,一定要资助那些困难的大学生。”梁声翕老人说,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基本上不怎么出门了,于是想将钱给学校,帮忙捐给贫困学子。


据老人介绍,这10万元资助款中,还用于包括她目前正在资助的8名学生,每名贫困生到毕业共用4000元钱,每学年发1000元,直到用完为止。



汇款回执见证着爱心的流动


这十万元是老人50余年来除去生活费和常年的医药费从牙缝里节省出来的。从月工资50元至今,这笔钱积攒下来非常不易,为了捐出这笔钱,老人也费了很大心血。


最重要的一个愿望——加入中国共产党


老人这样谈到这个心愿:“离开家读书,从东奔向西,向往的就是加入共产党。想想小时候,飞机在头顶扫射、扔炸弹,四处逃命的日子,现在奔出了有吃有穿、有工作干的幸福生活,真的很幸福,这一切不都是党给的?原来因为家庭成分高,没能入党,后来觉得自己身体差,工作还不如一个普通人,入党是给党添麻烦,也就没再提入党的事情。再不入党会是我一生的遗憾!”


2011年,老人再次病重住院,她颤巍巍地写了10页稿纸4000多字的入党申请书,这是1953年在西南军区廿一陆军医院工作第一次申请入党后的第三份入党申请书,河南师范大学党委对老人的入党申请特审特批。


2012年5月24日,一个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心愿终于实现!老人为此专门交了1万元特殊党费。

梁声翕同志心中一直亮着的那盏心灯将永远给人带来光明!


河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郑邦山说:“十二年前,梁声翕同志就立下遗嘱,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我们生命科学学院,用于教学和科研。后来,她又联系河南省眼科研究所眼库,立下了捐献眼角膜的遗嘱,希望将来给他人带去光明。梁声翕同志心中一直亮着的那盏心灯将永远给人带来光明!”



2015年河南师范大学举行首届“校园十大育人楷模”评选活动,梁声翕老人获得“助学育人特别荣誉奖”。


爱心传递温情

生命春暖花开

她为大学生做表率


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这是梁声翕。她无私奉献出自己的爱,努力让这世上变成美好的人间。


如果你要一个微笑,我敞开火热的胸怀。如果你需要有人同行,我陪你走到未来。春暖花开,这是我的世界,每次怒放,都是心中喷发的爱……这是梁声翕。她用微弱的声音,唱出最善良的期待。


白云奉献给草场,江河奉献给海洋,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朋友。白鸽奉献给蓝天,星光奉献给长夜,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小孩。虽然,梁声翕老人已退休多年,但是她的言行,她的精神,依然是美丽的白衣天使,守护他人生命里的那一线光明。奉献爱心,梁声翕用生命的余温点缀春天。


请你把爱心,灌溉枯萎的花朵,哪怕是即将凋落,它也会慢慢复活。请你把爱心,留给需要爱心的人,因为那不幸的人,需要你给他寄托。请你把爱心,散播在每个角落,让世界走向大同,让人间充满欢乐。梁声翕做到了,她为大学生,也为我们每一个人,做出了表率。


文字丨校园网、光明日报、大河报

责编丨刘吉磊

编辑丨张鹏飞 武 强

河南师范大学新媒体协会出品


猜你喜欢


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新增留言功能啦!想在下面看见自己吗?赶紧来留言哦!另外,点赞也是一个好习惯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